导师育成计划 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
有的人,喜欢不论对谁都“掏心窝子”,不管别人距离远近,一概当作“密友”,连自己的隐私都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出来。
也有的人,穿着种种“防护衣”与人相处,你看不到他的内心、他的个性,甚至仅仅是日常琐事或是发表一个小小的观点,他都讳莫如深。
自我暴露到什么程度才合适?
韩恬(化名)是我研究生时期的同学,不是一个宿舍的,关系也一般,可我知道她追历任男友的故事,而她的故事说全校闻名也不为过。
刚入学不久,她就把我给镇住了。一天早上上大课,第一节课课间,坐在前排的她转过身和我借笔记,还回来时夹了一张男生的照片,她打开了话匣子,说那是她在火车上认识的新男友,正热恋。她从她和男友在哪儿租了房子昨天买了什么菜谁做的晚饭,说到她如何如何幸福,甚至说到二人世界里亲密的小细节……
第二节课开始时,我还没有回过神儿来。我和韩恬不是一个导师,平时接触也很少,她怎么突然间和我说了这么多?我有时也有倾诉欲,可那是跟好朋友,怎能拎个人过来就倾诉?再说课间乱糟糟的,周围那么多人,还有外班的,还有男生,怎么也该注意点儿,哪能像这样不分场合?我一来被某些细节惊得目瞪口呆,二来实在不知该怎样应答,只能木头似的坐在那里,偶尔和她四目相对尴尬地笑笑,“哦哦”应两声。
第二节课间我看到她又转过来要说什么,赶紧说要去买早点想溜,没想到她执意要跟我一起去。路上她挎着我的胳膊,紧挨着我。这再次让我感到不舒服。除了亲人、爱人和最好的朋友,我不习惯和其他人如此亲近。
按说别人和自己说掏心窝子的话,应该觉得亲切,可我不知怎么就是浑身不自在。我平时也会跟好朋友讲讲家里的事情,但那是在成为好朋友有了一定信任之后。韩恬这么对我是不是她觉得我是可以信赖的,并希望和我成为好朋友呢?我这样跟自己解释,但还是有种奇怪的感觉,好像是她强迫我接纳了她,我再没有权利选择和她的距离,必须无条件地和她成为“密友”。
晚上我跟同宿舍的小方聊起此事,她很不以为然:“她跟你说的那些不算什么,你不知道吗,韩恬给她追过的男孩写了好些情书,还打印订起来,甭管是谁,不用说几句,她就能拿出来给你看。”
藏还来不及的东西,她能给那么多人看,呵呵,还真不是一般人。当时我觉得她可能只是想炫耀自己的爱情多么幸福,她年纪比我们都小,孩子嘛不会防人,所以才会到处说自己的事情。
过了两个月,我到韩恬的宿舍找另一个同学,看到韩恬床上有一本专升本英语辅导书,随口问了一句“你都上研了怎么还看这个”。她说这是给她男朋友买的,还把我拉坐在身边又开始讲故事,说她新认识了一个男孩,那个男孩比她小,现在还有别的女朋友,但她实在放不下这个男孩,就千里迢迢去看望了男孩的父母,希望他们劝劝男孩离开现任女友。韩恬跟我说了近一个小时,还把抽屉里的日记、情书拿出来塞给我看,我翻了两页,实在觉得很八卦,正好此时有人来找她,我赶紧逃走了。
其实,我并不讨厌她,只是越发觉得她挺可笑的,从那天开始,上大课找座位时我都尽量离她远一点。
研二开始,我发现,同学和老师对韩恬的态度分成了两个极端。
韩恬另一个逢人必讲的故事是她凄惨的童年和苦难家史。“我爸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,我得挣钱养活自己……我特别害怕结婚,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啊?”她的这个故事打动了不少老师,他们对她格外关照,这让她获得了不少好的机会。后来她到了一个我们都很羡慕的大公司工作,喜欢她的老师们出了不少力气。
我们跟韩恬朝夕相处,虽然也常常听到她的故事,但同情她的人越来越少。有很多同学认为韩恬是为了找工作故意把自己说得很惨以博得同情,她刻意把苦恼放到最大,肯定有目的。
尽管我并不这么看她,但觉得她这样会让人很不舒服。韩恬在大家面前总是弱者,你跟她相处会有压力。就算真的是命苦,有必要逢人便提吗?也许她太缺乏倾诉对象了,但她不分时间、场合、对象的倾诉有时令人难以接受。我有时候也在强迫自己,人家已经很惨了,不能不耐烦。但最终,苦难的故事多听一个,我对她的同情和亲近就减少一分。
他们紧裹防御外套让人难以靠近
有那么一类人,穿着种种“防护衣”与人相处,你看不到他的内心、他的个性,甚至仅仅是日常琐事或是发表一个小小的观点,他都讳莫如深。让你觉得你们中间似乎总是存在一颗小小的果核,怎么踢都踢不开。
我和果儿就因为这颗恼人的果核而渐渐疏远了。我们俩同一年进入单位,年龄相近、爱好相近,连身材长相都有几分相似。
刚开始那阵儿,两人像双胞胎一样出双入对,一起做美容、去健身、看话剧、去图书馆,只要一个人一开口,另一个人都觉得正好说出了她一直想做的事。那股和谐劲儿,不是“心有灵犀,一点就通”可以形容的,所以我们一致同意,将后半句“一点就通”改为“不点自通”。
后来,我慢慢发现,这种心灵上的“不点自通”仅仅限于与个人隐私无关的事情上。
比如,某天我们没有一起吃饭,回来我就问她:“今天又和谁一起共进午餐的呀?”
本是一句玩笑话,果儿却一本正经:“哦,和外边的人。”
看她不便说,我便知趣地不再追问。可下午分明就听见另一女同事说中午和果儿一起吃饭,如何如何。我开始纳闷儿:这有什么可隐瞒的吗?我又不是为这种小事吃醋的人。
再比如,我们俩喝茶时讨论同事的个性问题及穿衣品位。我东说西说发表了一通个人观点,谁谁穿衣风格太乱,其实职业装更显知性;谁谁太要强,总是和同事闹不愉快……
然后问果儿:“你觉得呢?”
果儿开始含糊其辞,用词非常谨慎:“其实个人有个人的喜好,没有什么对与错。性格也是天生的,慢慢适应就好。”一个轻松的下午茶就这样好像是在果儿教育我“不要说人是非”中度过,我有点儿悻悻然:大家都这么熟了,评价一下别人也没什么,又不是什么涉及名誉问题的重大事件。
回去跟男友倾诉,男友说:你就是幼稚,不懂得职场规则!同事之间哪里有可以掏心的?小心关键时候别人抓你小辫子。
男友也是一个善于自我保护的人,而且喜欢把这种观念灌输给我。和他一起见同事见同学,都觉得他在别人面前总是保持一贯的距离与威严,不喜欢谈个人私事,也不喜欢发表过激看法。其实私底下,他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,看一个小专题片都能“气势恢弘”地批判半天。可一到公共场合,言辞就如同外交官一样找不出任何立场与瑕疵。“虚伪!”我抗议。“这叫明智!”他说,“暴露得越多,别人越有机会说你是非,而且还可能影响你的工作关系与朋友圈。”
当然,他也很不喜欢我的口无遮拦。比如,我和闺中密友一起讨论彼此的男友,他如果知道了都会制止:以后不要讨论了,下次见了她我会觉得不舒服。
前些日子,我参加了一个betway88体育演讲,专家让写五个“你的支持系统”,也就是五个你有了烦恼会寻求帮助,别人也会帮助你解决问题的人。我迅速写了五个,有爸爸妈妈、有领导、有朋友,也有同事。之后专家分析说,如果你的社会支持系统很多元,不只是局限于一个范围内,那么你就是一个人际关系很健康的人,有人倾诉烦恼,也有人帮忙解决问题。
我想到男友,让他也做一做。结果,他的五个支持系统除了一个是我,另外四个都是亲人。我又像专家一样如法炮制,将结果分析了一通,发现他有点儿若有所思。
昨天,我接到好久没聚的果儿的电话:“今天早上我和邻居因为洗手间漏水的问题发生了一点冲突,结果打了一架。”然后开始哭。“这么严重呀!都是邻里,怎么搞这么僵?也不念从前的情面?”“从前没什么情面,都没说过话。”果儿坦言。“那其他邻居也没劝劝?”我提出疑惑。“别人都从我们家门前经过,探探头就走了。”
果儿又开始哭。
我想到她的处事方式,以她那样的处事方式,她确实很难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。发生这种情况,不难理解。
可人毕竟在各种各样的圈子里生存,把自己包裹得太严,结果之一是别人伤害不了你,但更严重的是别人也亲近不了你。平时不向邻里朋友伸出卸下防御的友好的手,在困难时很可能就没有人伸出手来拉你一把。
【专家点评】
内心隐藏造就封闭空间 隐私开放成为公众谈资
“青春热线”总督导 陆小娅
看了这两篇文章,脑子里跳出两句英文来:If I get close to you,I get ’t get close to you,I get lonely.翻成中文,大约是“如果亲近你,我就会被伤害;如果不亲近你,我又会觉得孤单”。看来,人真是世界上最麻烦的动物。
一个人要想和他人建立亲近关系乃至亲密关系,恐怕是非要冒险开放或者说暴露自我不可的。想想在日常生活中,最知心的朋友不也是知道我们秘密最多的朋友吗?
为什么说是“冒险”?因为你开放自己后对方会有何反应,你不一定事先都能知道。
当然不愿意冒这个险的人也不少,他们刻意地与人保持距离:要么是过去冒险开放过,却被别人伤害,属于“一朝遭蛇咬,十年怕井绳”之类;要么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家规,已经内化为他的习惯,甚至自己也浑然不觉。
不冒这个险,当然安全多了,不会被人出卖,不会被人贬损,不会被人抓辫子、打棍子。可是,在我看来,这样的人其实是冒了最大的险。因为一个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厚关系的人,年龄越大就越孤独、越空虚,不论他发多大的财,当多大的官,也很难感到快乐和幸福。这一点已经被研究证明——几个不同的betway88体育学研究得出了几乎相同的结论:对生活满意与否,其实与钱财、头衔甚至健康关系不大,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际关系的和谐。
那么韩恬呢?她似乎特别乐于冒险,不管对方是谁都可以大谈自己的隐私,她是不是就能幸福呢?
我看悬。韩恬几乎没有对他人反应的感知能力,她看不见别人的惊愕、厌恶,却无师自通操纵他人,虽然她未必是有意识地这样做。是生活教会了她把“不幸”当作一种武器,去破除前路之坎,敲开未来之门。她一次次地“成功”,一次次地“享受”自我暴露带来的小小好处,比如被人关注,得到帮助。但是,时间会让她的武器失灵。因为一旦从泛泛之交进入较深层次的交往,人们就无法尊重她。而一个不被尊重的人,有可能获得信任和爱吗?
也许,在人际关系的金字塔上,我们需要不同等级的“自我暴露”:最底层,是人数众多的点头之交,在他们面前全然地自我暴露,无疑是一种精神裸体;中下层,是一些有共同爱好、共同关注点的朋友,可以海阔天空,却很少涉及个人生活;中上层,是为数不多的知心朋友,能闲聊亦能分享人生酸甜苦辣;塔尖上,自然应该属于亲密爱人——如果你真的信任他(她),并希望和那个人分享快乐、分担痛苦的话,只有更深地暴露自己!当然,可能金字塔最上面那个点,你是不愿意和任何人分享的,哪怕是亲密爱人。那就保留它吧,因为完全没有隐私会让我们失去个体感和完整感,我们也就没了自我。
有些人有这样一个特征:随处都能发现别人身上可供嫉妒和羡慕的事件,他们眼里看的、嘴里说的、心里羡慕的,永远都是别人。他们总习惯于拿别人作为参照物来衡量自己的各个方面,即便是毫无必要的攀比,也乐此不疲。